盛松成:“人民币将成强势、主流货币”
在全球地缘政治持续博弈、全球经济加速重构的背景下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所带来的资本布局、技术输出与制度探索,正为人民币国际化、为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。
“2025陆家嘴论坛专场活动暨中欧国际金融圆桌研讨会·CLF50夏季会议”上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、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盛松成以“企业高水平出海、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趋势”为题展开分享。
盛松成指出,企业出海、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趋势三者看似无关,实则构成了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过程中的有机联动系统,是国家战略、市场行为与金融工具协同作用的集中体现。
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
盛松成表示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节奏显著加快,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增量和存量的比重分别为11.4%和6.7%,位居全球第三。而在全球FDI整体下降2%的背景下,中国对外投资实现了逆势增长,2023年同比增长8.7%,202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更是达到了1438.5亿美元,同比增长10.5%。
不仅如此,中国企业“出海”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。区域布局日益多元化,对不同国家的投资呈现出鲜明的本地化特点:对东南亚、拉美国家注重制造业和技术输出,对欧美市场则强调高端制造、技术合作和品牌布局。
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民营企业正在成为出海主力。”盛松成介绍,当前我国对外投资中,约50%来自民营企业,这不仅反映出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延伸,也预示着未来中国企业将更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资源配置。
企业出海与人民币国际化双向促进
企业出海为人民创造了使用的场景,企业出海为真实的贸易,为人民币跨境提供了真实的场景。
盛松成强调,企业“走出去”不仅是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过程,也为人民币跨境流通提供了真实且可持续的使用场景。
根据商务部统计,2023年我国对外投资带动出口1868亿美元,增长7.2%,占全国同期货物出口的5.5%。“企业投资不是孤立的,它通常带动着技术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输出,间接构建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。”他说。
在这种互动关系下,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。
当前,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、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。央行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货物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30%,并持续上升。
人民币国际化通过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增强企业出海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中国出口企业通过人民币结算,可显著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。“汇率风险的降低,相当于企业多了一层‘保险’。这对出口企业、对全球业务布局都非常重要。”盛松成指出。
此外,人民币国际化也在金融层面产生正反馈。2024年,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同比增长150%,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,人民币贷款余额接近7000亿元,都达到了历史比较高的水平。企业通过离岸人民币融资,有效规避了美元高利率环境,显著降低了国际融资成本。
人民币有长期升值基础和趋势
关于广受关注的人民币汇率走势,盛松成坦言,短期内人民币确有一定贬值压力,但从中长期看,人民币存在明显的升值基础和趋势。
盛松成从多个维度支撑这一观点: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对人民币提供支撑。经济发展和货币强势是同步的过程。历史上美元国际支付份额的上升也是伴随其走强。
二是购买力平价角度,目前人民币汇率被低估,1美元约合人民币7.2元,但实际上1美元的购买力远低于7.2元人民币所代表的国内购买力。
三是物价走势,2024年中国CPI同比上涨仅0.2%,而美国为3.6%,中美之间形成明显的物价剪刀差。
四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,与欧美国家出口的“相似性指数”不断提高,表明中国高端制造与技术含量正迅速赶超。
此外,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依赖结构也在优化。盛松成指出,目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已超越对美国,前三大贸易伙伴占比下降至45.5%,较2019年下滑了超过5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从2008年的低于25%增长到47%,这表明中国外贸正从“依赖型”向“多元型”转变,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更稳定的外部环境。
他同时强调,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路径应以“市场主导、稳步推进”为原则。过快升值可能对出口形成短期冲击,应坚决防范“顺周期行为”和市场非理性预期。
盛松成最后表示,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,央行对市场的干预更多侧重于预期管理而非价格引导。“我们坚持‘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’,这句话讲了多年,未来仍然适用”。
“人民币国际化一定会走上世界舞台,成为强势货币、主流货币。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、产业升级、高技术突破的自然结果。”他说。
来源 | 国际金融报